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
雌性体长7-8mm,黑色,窄长。头部:略宽于胸部;复眼裸,新鲜标本亮绿色;头项单眼瘤区大,两侧与复眼接触,具棕黑色光泽,着生黑毛,单眼黑色;额高大于基部宽度约1.25倍,项宽略窄于基宽,灰棕色,着生稀疏的灰黄色毛和黑毛;额基胛大,两侧与复眼接触,亮黑色;亚胛棕色,亚亮;颜与颊灰黄色,颜胛与口胛连成为黑色大胛,突起,颊亮黑色,平坦,着生黑毛;口部着生黑毛和棕色毛。触角细长,着生黑毛,柄节棕色,长为宽的4倍,梗节黑棕色,长接近宽的3倍,略短于柄节,鞭节黑色,长略短于柄节与梗节之和,鞭节端部具4个环节。下颚须棕色,第1节着生棕色毛和黑毛,第2节窄长,着生黑毛并夹杂棕色毛。喙长,为下颚须的1.5倍,棕黑色,唇瓣黑棕色,喙着生棕色短毛,而唇瓣着生黑毛。胸部:背板具光泽,盾片和小盾片黑棕色,着生灰白色毛,肩胛棕色,着生黑毛,背侧片与翅后胛密覆带些黄的银白色长毛;侧板也具光泽,着生暗棕色毛,中胸上前侧片与翅侧片交接缝附近有1大丛密的黄白色长毛。翅透明,前缘深棕色,翅脉棕色,横带暗棕色,外缘直,到达翅后缘,中室暗,R4脉无附脉,Rs室开放,臀室窄开放,翅端斑等于或窄于Ri室。腋瓣黑色,具棕黑色缨毛。平衡棒柄棕黄色,球部黑色。足黑色,着生黑毛,中、后足跗节色较浅。腹部:黑棕色,具亮光,第2背板前半棕黄色,浅黄色区后缘中央向前凹入。第1、2腹板棕黄色,第2腹板后缘中央有暗棕色小斑,暗色部分着生黑毛和棕色毛,浅色部分着生棕黄色毛。
雄性体长7 mm,复眼裸,上部2/3大眼面大于下部1/3小眼面,单眼瘤隆起;触角色略暗于雌性;下颚须黄色;足浅红色,胫节端部和跗节棕色,大多具黑毛;腹部橙色,着生黑色长毛。
雌性体长7-8mm,黑色,窄长。头部:略宽于胸部;复眼裸,新鲜标本亮绿色;头项单眼瘤区大,两侧与复眼接触,具棕黑色光泽,着生黑毛,单眼黑色;额高大于基部宽度约1.25倍,项宽略窄于基宽,灰棕色,着生稀疏的灰黄色毛和黑毛;额基胛大,两侧与复眼接触,亮黑色;亚胛棕色,亚亮;颜与颊灰黄色,颜胛与口胛连成为黑色大胛,突起,颊亮黑色,平坦,着生黑毛;口部着生黑毛和棕色毛。触角细长,着生黑毛,柄节棕色,长为宽的4倍,梗节黑棕色,长接近宽的3倍,略短于柄节,鞭节黑色,长略短于柄节与梗节之和,鞭节端部具4个环节。下颚须棕色,第1节着生棕色毛和黑毛,第2节窄长,着生黑毛并夹杂棕色毛。喙长,为下颚须的1.5倍,棕黑色,唇瓣黑棕色,喙着生棕色短毛,而唇瓣着生黑毛。胸部:背板具光泽,盾片和小盾片黑棕色,着生灰白色毛,肩胛棕色,着生黑毛,背侧片与翅后胛密覆带些黄的银白色长毛;侧板也具光泽,着生暗棕色毛,中胸上前侧片与翅侧片交接缝附近有1大丛密的黄白色长毛。翅透明,前缘深棕色,翅脉棕色,横带暗棕色,外缘直,到达翅后缘,中室暗,R4脉无附脉,Rs室开放,臀室窄开放,翅端斑等于或窄于Ri室。腋瓣黑色,具棕黑色缨毛。平衡棒柄棕黄色,球部黑色。足黑色,着生黑毛,中、后足跗节色较浅。腹部:黑棕色,具亮光,第2背板前半棕黄色,浅黄色区后缘中央向前凹入。第1、2腹板棕黄色,第2腹板后缘中央有暗棕色小斑,暗色部分着生黑毛和棕色毛,浅色部分着生棕黄色毛。
雄性体长7 mm,复眼裸,上部2/3大眼面大于下部1/3小眼面,单眼瘤隆起;触角色略暗于雌性;下颚须黄色;足浅红色,胫节端部和跗节棕色,大多具黑毛;腹部橙色,着生黑色长毛。
鉴别特征
生物学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本种形态因地区有变异,前面描述主要依据海南标本,云南的标本体色较黑,翅横带后缘色变浅,至横带不到达翅后缘,翅端斑较窄,不到R1室宽度的一半。本种斑虻是典型东洋界种,分布在印度马来区,延伸到我国的华南区和西南区(图21)。
标本信息